圓光學報第37期精采內容簡介-歡迎線上閱讀
於 2021-7-1
(279 次閱讀)
第37期學報介紹:
本期論文共4篇,一篇關於佛教傳教歷史探索。另外一篇為語言研究;兩篇關於淨土與聖地。
此三篇文章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有關聯。
◎內容簡介:
1.法曜比丘-探討中國六朝時期的廣州為海運線上菁英型佛教所扮演發展中的角色:
此文頗富時代感。作者以三至六世紀的廣州為背景,使用近代語言解讀還原當代傳遞文化概念。即使在當時交通貿易看似人文繁榮的廣州,僧人來了又去,看似繁華似錦,諸多因緣已俱足,卻未曾落地生根發展為一個佛法學習的據點,原因為何?作者以國際觀解析這大哉問。
2.胡欣宜-佛教語言學與漢語方言比較研究結合的新嘗試——以「阿彌陀佛」為例:
關於「阿彌陀佛」,似乎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還有什麼是ㄧ般人所不懂的?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他視野及專業的學術語言剖析細節。對於如此高使用率的「阿彌陀佛」,從音韻的演變歷程,跳脫自我侷限,看待尋常事務不同想像與思維。
3.釋善想-智旭、成時淨土詮釋方法之轉變—以《彌陀要解》之《草堂本》與《歙蒲本》差異性為中心:
關於天台智旭題材,素來有各方大德賢智,研究成果斐然。作者透過成時引「四釋消文」為方法學,觀察其主張淨土法門為法界第一緣起的論述與智旭之異同,細心解析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之《草堂本》與《歙蒲本》兩版本的差異性,從史料中尋找證據,試圖還原古德註解的本懷。
4.李世偉-聖地傳奇:民國時期普陀山之觀音靈驗事蹟析論:
本文以民國時期,大家所熟知的觀音為主題。又當值此疫情,憂煩苦悶,猶如甘露法雨,一解煩苦。
作者以學術的角度,論析信仰。作者素來對於民間信仰,研究豐碩,此文更具學術獨到之處,觸角涵蓋頗廣,有些更是開學術先河,可為有志於觀音信仰研究者,開啟另一新視野。
線上閱讀圓光學報第三十七期
本期論文共4篇,一篇關於佛教傳教歷史探索。另外一篇為語言研究;兩篇關於淨土與聖地。
此三篇文章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有關聯。
◎內容簡介:
1.法曜比丘-探討中國六朝時期的廣州為海運線上菁英型佛教所扮演發展中的角色:
此文頗富時代感。作者以三至六世紀的廣州為背景,使用近代語言解讀還原當代傳遞文化概念。即使在當時交通貿易看似人文繁榮的廣州,僧人來了又去,看似繁華似錦,諸多因緣已俱足,卻未曾落地生根發展為一個佛法學習的據點,原因為何?作者以國際觀解析這大哉問。
2.胡欣宜-佛教語言學與漢語方言比較研究結合的新嘗試——以「阿彌陀佛」為例:
關於「阿彌陀佛」,似乎再熟悉不過了。但是還有什麼是ㄧ般人所不懂的?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他視野及專業的學術語言剖析細節。對於如此高使用率的「阿彌陀佛」,從音韻的演變歷程,跳脫自我侷限,看待尋常事務不同想像與思維。
3.釋善想-智旭、成時淨土詮釋方法之轉變—以《彌陀要解》之《草堂本》與《歙蒲本》差異性為中心:
關於天台智旭題材,素來有各方大德賢智,研究成果斐然。作者透過成時引「四釋消文」為方法學,觀察其主張淨土法門為法界第一緣起的論述與智旭之異同,細心解析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之《草堂本》與《歙蒲本》兩版本的差異性,從史料中尋找證據,試圖還原古德註解的本懷。
4.李世偉-聖地傳奇:民國時期普陀山之觀音靈驗事蹟析論:
本文以民國時期,大家所熟知的觀音為主題。又當值此疫情,憂煩苦悶,猶如甘露法雨,一解煩苦。
作者以學術的角度,論析信仰。作者素來對於民間信仰,研究豐碩,此文更具學術獨到之處,觸角涵蓋頗廣,有些更是開學術先河,可為有志於觀音信仰研究者,開啟另一新視野。




Other articles |
---|
2022-5-20 - 5月10日研二釋心顯所內論文視訊發表 |
2022-5-10 - 因應疫情,研所第二次所內浴佛 |
2022-4-25 - 4月17日研三常毅師論文大綱口考 |
2022-3-9 - 110學年第二學期行事曆與課程表已更新 |
2022-2-11 - 2022年1月10日起三天兩夜校外教學 |
2022-1-3 - 圓光學報第38期精采內容簡介-歡迎線上閱讀 |
2022-1-3 - 2022年後疫情下新的一年,研所以「所內禪七」開始 |
2021-12-23 - 12月20日留日博士真定法師客座專題演講 |
2021-12-9 - 12月5日研三聽磊師提審論文大綱發表 |
2021-12-7 - 12月4日研二4位學生所內論文口考發表 |
2021-12-2 - 11月15日恭迎大溪十八尊青斗石羅漢暫駐研所 |
2021-11-5 - 第36屆正式班暨第8屆國際班,招生開始! |
2021-10-21 - 9月25日線上參加第32屆全國佛學論文發表會 |
2021-9-24 - 圓光佛研所預祝大家2021教師節快樂! |
2021-9-3 - 110學年第一學期行事曆與課程表已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