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光學報第33期精采內容簡介-歡迎線上閱讀
於 2019-7-3 (567 次閱讀)
第33期學報介紹:

本期論文共五篇,二篇是台灣佛教,三篇是學術論文。

廖永賢-從世尊對外道禪法的批判來探析「佛四禪」成立過程可能存在的內在理路
劉勁松-蘊義辨析:部派佛教之比較研究
釋正持-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之禪觀思想
李世偉-眾神之尊近代觀音與民間諸神的信仰互動
闞正宗-日本殖民時期龍山寺管理型態與日僧的活動(1895-1901)

◎內容簡介:

1.廖永賢-從世尊對外道禪法的批判來探析「佛四禪」成立過程可能存在的內在理路
四禪做為佛成道的禪法在《阿含經》與《尼柯耶》中皆有清楚記載。但是,有關其成立過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內在理路為何,學術上卻少有深入探究。本文作者從佛對外道禪法批判的角度,利用「以經解經」的方法,發現佛對外道禪法批判之處,皆有反映在佛四禪的組成構件之中。

2. 劉勁松-蘊義辨析:部派佛教之比較研究
「蘊」為佛教重要名相,各佛教部派。因此,本文根據分屬南傳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兼採有部與經量部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論書《清淨道論》、《大毘婆沙論》與《俱舍論》,比較其對「蘊」的不同認識並分析原因,進而以此為基礎,兼顧佛教義理,綜合三部論書觀點,對蘊作出定義。

3. 釋正持-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之禪觀思想
南北朝末年是大乘思想興起之初,慧思受到早期禪法的影響,使用許多小乘禪法之名稱,但以大乘經論來詮釋其禪觀內容,故其兼融大小乘之禪觀,但主要精神以大乘為主。整部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一身、一心」之觀法,其中「一身觀法」,只談到十法界的眾生,尚未發展到十界互具的關係;但「一心觀法」中,一念心包含一切萬行,則已經奠定了智顗「一念三千」的雛型。

4.李世偉-眾神之尊近代觀音與民間諸神的信仰互動
明代以降,觀音與一些本土神明互動的傳說,也影響民眾的信仰活動。中國民間的神明,原本各自發展出神明傳說故事,隨後也會產生出神明互動的類型故事,其中觀音與本土神明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觀音一直處於尊高位階,或為化身者、或為授法師……,這些形形色色的傳說故事中,異中顯同的是「以觀音為尊」。本文論述聚焦於觀音與媽祖、臨水夫人、玄天上帝之信仰互動。

5.闞正宗-建於清代乾隆3(1738)年的臺北艋舺龍山寺為佛道混合的道場,唯清代歷史因史料欠缺。進入殖民時期後,日本佛教各宗紛紛入臺,曹洞宗布教師佐佐木珍龍(1865-1934)捷足先登,1896年3月,正式與龍山寺簽訂本末寺合約。本論文除探討曹洞宗與佐佐木等在龍山寺的各種活動外,旁及龍山寺在殖民之初的寺廟管理型態。

goto1線上閱讀圓光學報第三十三期
Printer Friendly Page Send this Story to a Friend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show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