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證實出現於圓光,請小心防範
於 2013-8-29
(2503 次閱讀)

圖一:住眾在紗窗外抓到的隱翅蟲

圖二:在圓光抓到的隱翅蟲(瓶內),長約一公分

圖三:常見的隱翅蟲圖鑑

圖四:隱翅蟲種類圖鑑
近日皮膚科因隱翅蟲引起之皮膚炎案例增加,圓光校區外圍多為田園、草叢、樹林等,易滋生隱翅蟲。
今早師長在辦公室紗窗捕捉到一隻蟲,經比對圖鑑,證實為隱翅蟲,可研判校區周圍應有隱翅蟲出沒。
為免同學與住眾因對隱翅蟲不了解而受害,特發此新聞提醒大家對隱翅蟲應有正確認識,並小心防範:
防範重點: 千萬不要拍打它!
避免接觸就會是最好的方法,進入野外、草坪、灌木等,都要身穿長袖避免蚊蟲的叮咬,自然隱翅蟲就不會上身啦,但是一旦在身體發現隱翅蟲,不要立即的抓取它,避免它身上的毒液隨著抓取而散佈,最佳的方式會是以外物將它立即移除,並不建議用口去吹它,因為很有可能,隱翅蟲隨著氣流跑到臉上或是身體其他的部位,造成更嚴重的傷害,接觸隱翅蟲,應當立即以大量的清水沖洗,避免傷害持續。(引至:http://nuoyuann.pixnet.net/blog/post/ ... 9%9A%B1%E7%BF%85%E8%9F%B2)
(一)症狀
隱翅蟲沒有毒腺體,也不會刺叮或叮螫人類的行為,而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是因接觸到隱翅蟲的體液和生殖器內所含的一種毒素,造成皮膚急性紅斑泡疹、起泡或潰爛(圖2、圖3),因其體液為強酸性(pH 1~2),並且體內含有隱翅蟲素(pederin)的刺激性物質,當皮膚接觸後就會感到劇烈灼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化膿和潰爛。當蟲體被壓破或擊碎時,毒素與皮膚接觸引起「毒隱翅蟲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或稱「線狀皮炎(dermatitis linearis)」。接觸方式有二種,一是直接與破碎蟲體接觸;二是毒液經手指攜帶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其他人的皮膚和粘膜引起皮炎症。毒素所觸及的部位可導致線狀皮膚炎,皮膚炎為條狀或片狀水腫性紅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泡、小膿包。因為一般不會傷害到真皮,所以通常痊癒後無疤痕留下,但若處理不當,可能引起細菌感染或全身過敏,也可能留下明顯色素沉積或疤痕。所侵害的部位主要是沒有衣服遮蔽的位置,如臉、頸、四肢等。據報告指出,在1966年此種隱翅蟲曾導致沖繩島2,000居民之皮膚病。
(二)致病機制
蟲體體內含有隱翅蟲毒素(pederin)、擬隱翅蟲毒素(pseudopederin)與毒隱翅蟲酮(pederone) 3種毒素。毒素強酸性,觸及皮膚可導致皮炎,出現癢紅腫痛、水皰、液皰,與皮膚燒傷相似。隱翅蟲的血淋巴液內含有劇烈的接觸性毒素,稱隱翅蟲素(pederin),該毒素是複雜的非蛋白質物質。在發育各期都含有這種毒素,具防禦性功能。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灶。當蟲體被打死或撚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造成大片皮膚糜爛的局面。若是毒液沾抹於眼睛周圍,會引起更嚴重的刺痛與腫脹。
(引至:http://mail.tmue.edu.tw/~fireant/epaper-10101.html 黃基森 副教授)
更多隱翅蟲之認識,請參考下列相關連結:









Other articles |
---|
2021-1-15 - 研所師生寒假外參國立故宮「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
2021-1-15 - 「默照禪七」活動集錦(二) |
2021-1-5 - 圓光學報第36期精采內容簡介-歡迎線上閱讀 |
2021-1-5 - 2021元旦日,「默照禪七(一)」掀起一年之首 |
2020-12-24 - 政大謝世維教授攜學生們至圓光研究研所參訪 |
2020-12-22 - 研二學生天徹師、常毅師、聽磊師、如藝師所內論文發表 |
2020-10-6 - 9月26日佛研所師生全體參加第31屆全國佛學論文發表會 |
2020-10-2 - 第35屆圓光佛學研究所招生中,歡迎加入! |
2020-10-2 - 109學年第一學期行事曆與課程表已更新 |
2020-9-25 - 2020年教師節快樂! |
2020-9-25 - 2021年「默照禪七」,強勢回歸,歡迎報名! |
2020-9-22 - 9月19日於舍利塔安置舍利子灑淨儀式 |
2020-9-15 - 國立故宮研究員劉國威教授講授,「西藏佛教史專題」 |
2020-7-24 - 畢業生天宏法師畢業論文換題,再次所內論文發表 |
2020-7-24 - 7月12日研所齊曬經,功德大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