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圓光學報

 

圓光學報第二十八期

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No.28, Dec, 2016

lucky本期精采內容簡介

  

本期的論文共五篇,前兩篇是比較性的論文,後三篇是歷史人物的研究。

  1. 莊國彬 /  獨存與解脫:瑜伽派與佛教解脫道的比較
  2. 釋照澄 /  從「認知語言學」談「體認」與「認知」的差異:以《楞嚴經》卷一及《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
  3. 許尤娜 /  德國胡海燕博士法顯研究中譯之三:〈五世紀中國西域求法高僧的心理極限挑戰〉
  4. 得能弘一.林欐嫚 /  臺灣少年感化教育之開端與日本真宗本願寺派的關係:以成德學院設立之背景為考察中心
  5. 許瓊丰 /  真宗教團與國家:以大谷光瑞的臺灣活動為考察中心

● 內容簡介:

  1. 接續第26期的《瑜伽經》和佛教思想的對比,此篇著重於解脫方法的異同,目的是希望藉由解脫觀念的相互比較,能夠更清楚佛教思想在印度宗教和文化中的影響與地位。主要從根、道、果等三部分。「根」是指基本理論,以神我論批評佛教剎那論;「道」則是以八支瑜伽對比八正道;「果」的方面,瑜伽派的解脫稱為「獨存(Kaivalya)」,是神我不受染污,彰顯清淨本性,對比於阿羅漢的果位又如何呢?
  2. 眾生沒於苦,是因為煩惱,然究其實,是虛妄分別。本文試圖掌握分別的概念系統,所以,從構成概念的語言系統著手分析。整體而言,主要從兩方面來探討:一方面是雷可夫與姜申的「體驗哲學」之認知語言學,另一方面是佛教的語言文字觀,並以「譬喻」語法來作對比,同樣從語言出發,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性呢?
  3. 譯者接續前期,介紹胡海燕博士一系列的研究法顯自記的西行經歷——《高僧法顯傳》,作者採取歐洲法顯研究的新方法——心理學的研究進路,探討法顯與其道侶於五世紀初所歷練的「心理極限挑戰」。此方法所憑據的,就是傳記的文句,於此,作者採用既有的章巽《法顯傳校注》的校注本作為研究素材。再透過作者的細膩心理學筆觸,將法顯面臨惡劣環境和不可預知之人事的處境,鮮明刻劃出來,讓人感同身受。
  4. 未想尋常的一句「不良少年」,曾經激起日本的淨土真宗本願寺的推動感化教育,作為其標的,就是設立成德學院。關於成立學院的過程,作者多方的考量,包括面臨逐年上昇的少年犯罪人數、當時的政府和時局,以及本願寺本身和經驗,還有佛教內部乃至與基督教的對立。對此一時期的感化教育,資料收集詳實,鉅細靡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文獻。
同樣探討日本淨土真宗教團的題材,本文是注力於本願寺的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亞洲地區局勢變遷與日本帝國對外發展的奇特人物——的移動。他的特殊在於他是僧侶,集宗教家、探險家、政治家於一身,以這樣的身份,他的移動太令人注目,包括傳教、探險、產業開發等行動之外,也撰譯佛典,以及撰著產業及局勢觀察等方面議題。其著作頗豐,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說,大谷光瑞提到對於傳播佛教與開拓東亞資源,最重要的兩個武器是演講和著作,所以成果非凡。但是,這段歷史鮮為人知,因此,對於想要了解曾經精彩卻一直被忽略之大谷光瑞的讀者來說,本文無疑是一個具全面性完整資料之研究。

lucky本期目錄與電子檔下載

*若無法以瀏覽器開啟pdf檔,請於Download圖樣上按滑鼠右鍵,選"另存目標"或"鏈結另存新檔"即可。

 

第二十八期目錄

 

 

格式

 

下載

第二十八期封面

 

pdf_icon

 

download1

第二十八期版權頁

 

pdf_icon

 

download1

 

獨存與解脫: 瑜伽派與佛教解脫道的比較
Kaivalya and Vimokṣa: The Comparison of the Path to Liberation between Yoga School and Buddhism

 

 

pdf_icon

 

 

download_p2

作者: ·莊國彬 / Kuo-pin Chuang

 

從「認知語言學」談 「體認」與「認知」的差異:以《楞嚴經》卷一及《大乘入楞伽經》為依據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ization” and “Cognition”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and the Laṅkāvatāra Sūtra

 

 

 

pdf_icon

 

 

download3

作者: ·釋照澄 / Chao-Cheng Shi

 

德國胡海燕博士法顯研究中譯之三: 〈五世紀中國西域求法高僧的心理極限挑戰〉
Chinese Translation III of Study on Faxian by German Sinologist Haiyan Hu-von Hinüber: “Grenzerfahrungen der chinesischen Indienpilger im 5. Jahrhundert ”

 


 

 

pdf_icon

 

 

download4

作者:·許尤娜 /Yu-na Hsue

 

臺灣少年感化教育之開端 與日本真宗本願寺派的關係:以成德學院設立之背景為考察中心
The beginning of juvenile reformatory education in Taiwan with Shin Sect Hongan-ji School: The established background of Seitoku Institute

 

 

 

pdf_icon

 

 

download5

作者: 得能弘一 / Koichi Tokuno、林欐嫚/ Li-man Lin

 

真宗教團與國家: 以大谷光瑞的臺灣活動為考察中心
The Jodo Shinshu Buddhist and State: Anaiysis of Kouzuki Otani’s Activities in Taiwan

 

 

 

pdf_icon

 

 

download5

作者:·許瓊丰 / Chiung-feng Hsu


show bar